从清末秀才到共和国副主席,还是毛泽东的老师,却因"抠门"出名,这个人就是董必武。他出身贫寒,自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历经坎坷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然而,这位在革命事业中建树卓著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却因为生活的极度节俭而被人耻笑,被称为"铁公鸡"。董必武为何会如此抠门?这样做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天资卓越,从秀才到革命党人
董必武出生于1886年,祖籍湖北黄安县。他的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家境虽然清贫,但自小就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在那个知识分子难以出人头地的年代,董必武自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资,17岁那年便高中了秀才。
秀才,在旧社会是相当于今天的研究生学位,可谓是当时知识分子的最高荣誉。董必武的父母和乡亲们对于他的成就无比自豪,纷纷上门道贺,希望能够设宴庆祝一番。然而,董必武本人却很谦逊,仍旧穿着自己的旧衣裳,四处求学,丝毫没有停下休息的意思。
1903年,董必武参加了黄州府试,亲眼目睹了一名考生被主考官活活打死的惨剧。这令他对科举制度彻底失去了信心,开始怀疑旧社会的腐朽体制。不久后,他接受了日知会的影响,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革命团体。辛亥革命爆发后,董必武一度追随孙中山的革命道路。
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董必武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他认识到了孙中山革命只是资产阶级革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董必武和陈潭秋作为武汉代表与会,成为党的创始成员之一。此后,他一度前往莫斯科学习,归国后先后担任过中央党校长、最高法院院长等重要职务。
二、革命生涯卓越,毛泽东的老师
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董必武就是党内有名的理论家和组织者。1927年,党领导的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相继爆发,董必武担任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院长一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条例,为新政权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2年,董必武回到革命根据地江西Soviet,担任中共中央党校长。当时的学员中,就有后来成为伟大领袖的毛泽东。董必武不仅是毛泽东的老师,更是他的革命导师,两人谈笑风生,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师生情谊。
1934年10月,由于国民党的围攻,中央红军不得不撤离根据地,展开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作为红四方面军的重要领导,董必武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一道,亲历了一路艰苦。他们翻越雪山,穿越草地,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革命意志。
长征结束后,董必武转入中央机关工作,主持了与国民党的一系列谈判,为抗日战争期间夺取最大限度的团结与合作创造了条件。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董必武担任了中共代表团谈判代表,他熟谙国民党的一切机构和习惯,地位非常重要。
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最高纲领。此后一直到胜利前夕,董必武始终坚持全面推行毛泽东思想,为其贯彻和落实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董必武深入敌后活动,广泛发展地下工作,在国民党中严密安插了大量地下党员和工作人员,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后地位崇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在这历史性的时刻,董必武作为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担任了国家副主席的重要职务,足以见他在党内的分量和地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和政府机构还在逐步建立之中,各项工作任务繁重。为了分担周恩来总理的工作压力,董必武被安排和周恩来共用一个办公室,两人几乎形影不离。凭借多年的革命历练,董必武成为周恩来最亲密的知己,两人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就国家大事彻夜长谈。
当时正值国民党残余势力混入党内肆意捣乱,董必武不遗余力地为周恩来分忧解难。毛泽东当时也十分器重董必武,将他视为自己坚实的左膀右臂。每当遇到重大问题和关键时刻,毛泽东都会优先征求董必武的意见,听取他的建议。
1950年初,毛泽东远赴莫斯科与斯大林就中苏两国关系进行谈判。由于事关重大,毛泽东专门要求周恩来也赶赴苏联。这时国内就缺了一个主事人,毛泽东毫不犹豫地指派董必武暂时掌管中央全面工作。这一决定,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董必武的绝对信任。
就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国多地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作为中央救灾委员会的会长,董必武临危不乱,统筹全局,迅速果断地作出部署,千方百计调拨粮食,最终化解了灾荒。除了抗灾救灾,董必武还亲自主持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研究部署各项工作。由于工作强度超乎寻常,周恩来和毛泽东回国后都对董必武给予极高评价,连年龄都已64岁的他仍能如此努力表示惊叹。
四、独具慷慨与才识
虽然董必武在生活上节俭到近乎吝啬,但他在公务上却十分慷慨大方。1950年,新华社的报纸印刷机已经陈旧落后,产能严重不足,董必武得知此事后,毫不犹豫自掏腰包为新华社购置了一批先进的苏联制造印刷设备,解决了新华社的燃眉之急。
身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对国家事务和人民利益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1956年,中国参加了第一次联合国大会,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亲自出席。会议期间,他以出色的外语水平和过硬的外交功底,在场内场外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当时不少西方国家的外交官都对董必武由衷钦佩,称赞他是"举止得体、谈吐不凡"的东方绅士。
除了政治上的杰出才华,董必武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型人物。他不仅精通汉语、英语、日语等多国语言,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渊博的造诣。每到一处,他都会抽空实地考察当地文化古迹,并做详尽记录。如今,他当年的手稿和笔记仍然完好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中。
虽然现已高龄,但董必武一直对年轻一代人怀有殷切期望。无论是联合国会场还是街头巷尾,他每逢见到可塑之才,必定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要求他们一定不能放松对知识的渴求。每年他都会从个人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助学金资助贫困学子,体现出一代革命家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
在为人处世上,董必武一直以来都是个谦逊有礼的人。有人问起他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英勇事迹时,他总是含蓄地回答说:"我们那个时候,谁都很艰苦,我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五、生活节俭近乎吝啬
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董必武的生活作风简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穿着永远是补丁加补丁的旧衣服,对于任何新衣服都没有半点兴趣。有一次,国民党方面专程送来一件崭新的长袍作为谈判礼物,董必武接过后却只字未提,把它随手扔在了一边。
在家中,董必武对生活用品同样极为节俭。他对下人说:"要把每张旧报纸、旧书本都收集好,不能浪费。"为了省钱,他甚至亲自钻研纸浆加工的技术,把那些报纸书本制成了新的纸张继续使用。就连像蜡烛这样的小物件,董必武也坚持把残余的小蜡渣熔化重新制成新蜡烛使用。
在办公室,董必武从不浪费任何一支铅笔。他把那些仅剩下几厘米长的笔头全部收集起来,外面再包上一层纸筒,继续使用。即使在会议期间,他也会弯腰去捡地上的笔头,从不将它们浪费掉。有同事曾见过,一次董必武从地上捡起一枚小小的圆珠笔簧,竟然把它带回家中继续使用。
除了生活上的节省,董必武的私房钱也极其有限。1950年,中央上下都知道了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的困难生活状况。多名同志纷纷解囊相助,唯独董必武没有捐款,这令不少人觉得很奇怪。直到后来才了解到,他根本连这点积蓄都没有。
这样的吝啬作风自然招致了不少人的非议。当时就有流传一句顺口溜:"毛主席不算老实,毛保亭比毛主席老实;周总理不算老实,董必武比周总理老实;铁公鸡董必武,真是个铁憨憨。"在人们看来,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董必武的生活过于简陋了。但董必武对此毫不在意,一如既往地过着自己的清贫生活。
康乾配资-福建股票配资公司-配资平台开户-深圳知名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