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洞遗址一角 三亚市文物局供图
在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落笔峰下,万年之前的远古人类曾在石灰岩洞中劳作生息。如今,这座沉睡的洞穴再次成为文明对话的现场。作为我国已发现最南端的史前人类洞穴遗址,目前,三亚文物部门正以落笔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创建为契机,推进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史前文化的实证样本
落笔洞遗址位于三亚市吉阳区落笔村落笔峰山脚下,距今约1万年。洞穴属石灰岩天然形成,呈不规则形,洞口朝南,洞高12.5米、深16米、宽9米,总面积约145平方米。整个遗址区总面积达1539.94亩,包括329.14亩的核心保护范围、473.7亩的一类建设控制地带、737.1亩的二类建设控制地带区域。
1992年3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文博专业的师生对落笔洞遗址进行复查,采集到5枚古人类牙齿;1992年12月、1993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馆和三亚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开展两次系统考古发掘,又先后出土8枚古人类牙齿,至今共出土13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200余件石制品、骨角器、蚌器等遗物,具有代表性的石器达90余件。同时,还发现了华南虎下颌骨、亚洲象臼齿等45种哺乳动物化石、10种鸟类化石、24种水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展现出丰富的生态背景与古人类生存状态。2001年6月,落笔洞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剩余58%考古人员研究表明,这些考古发现填补了海南史前文化的空白,对中国南方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文化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学者表示,落笔洞遗址考古,是构建海南岛东海岸地区距今1万年以来文化史的重要基石,在中国南方考古坐标系中具有独特地位,诸如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早期扩散等一系列备受关注的课题的解决,均离不开落笔洞遗址的考古工作。
多学科合作推动系统发掘
为系统推进遗址保护与研究,2024年12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正式设立“三亚落笔洞遗址联合考古工作站”。该工作站围绕遗址展开联合考古发掘、文物整理、科研分析等多层次合作,聚焦年代学、古DNA、古环境、埋藏学等多学科领域开展系统研究。双方还制订了发掘与研究计划,共建考古人才培养体系,为海南本地提供专业培训与学术支撑。
2025年以来,考古人员陆续开展落笔洞二类建设控制地带的文物勘探工作,并计划开展落笔洞及其余洞穴的新一轮科学发掘。与此同时,围绕遗址核心区域的危岩加固、安防建设等工程也同步推进,为遗址的长效保护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海南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为更好地推进落笔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创建,三亚于2024年全面启动落笔洞遗址保护与利用项目建设,拟建成落笔洞遗址博物馆、考古工作站、考古研学营地、遗址展示节点、游客服务设施、湿地恢复区等。
目前,项目已通过三亚市发改委立项审批,建成后将是海南省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落笔洞也将成为海南文物主题游径的重要节点。
下一步,三亚将探索构建以落笔洞遗址为核心的文化教育体系,建设数字化互动展厅、虚拟考古体验馆及实景复原场景,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穿越万年时光,直观了解史前人类的生活智慧与生态文明。
2025年7月30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落笔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有新进展》
↓ ↓ ↓ ↓ ↓ ↓ ↓ ↓ ↓
发布于:北京市康乾配资-福建股票配资公司-配资平台开户-深圳知名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